请输入关键字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和传统美术培训班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2017-09-14 13:41:00

    传统教学模式大致分如下三类: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学生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至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生产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复印机”,或是能描摹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 “神童”。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得到一个文凭。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学生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物件,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复印机,所办之培训班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时代需要的人才。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们。“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苏珊朗格语)。


    研究的意义

   触觉型和视觉型两类儿童的发现使我们关注到一些以前不被重视和理解的儿童。(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大问题)

    长期以来, 视觉型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得到广泛的重视。他们因为逼真的摹仿、出色的透视而走上传统学院派绘画的路子。由于衡量标准容易掌握, 艺术院校几乎将之作为招生评判的唯一标准, 导致技术训练取代了艺术感悟占据了整个艺术教育的时间。毫无疑问, 写实主义是艺术, 但它也只是艺术的一种风格, 它同样对艺术家的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敏锐的视觉感受力和观察力, 卓越的形象记忆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 但是将之作为唯一标准使得大量绘画者以刻苦的摹仿取代了感受和体验。

    触觉型儿童由于其表现的不拘常规, 缺乏三维视度而被视为是不合理的、落后的。同时由于教育者强制其按视觉经验来进行创造活动, 又使他们感到勉为其难、力不从心, 从而扼杀了对艺术的兴趣爱好。事实上, 触觉型儿童可不必朝写实的路上发展, 而选择表现主义的路子。所谓“ 表现”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法, 将内心“ 无形”的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因此, 表现主义更强调个人的感情和体验, 强调独特性和灵活性, 强调新形象的出现。

其它新闻